主要藏品
- 让 -弗朗索瓦•米勒
-
-
让-弗朗索瓦·米勒 《宝琳.V.奥诺像》 1841-42年左右 油彩・麻布73.0×63.0cm
1837年,立志成为画家的年轻米勒来到巴黎学画,期间曾几度回到故乡瑟堡市,为生计而绘制了多幅肖像画。本作品为米勒早期的肖像画,采用的是传统技法。肖像主人为瑟堡市服装店的女儿宝琳.V.奥诺。肖像画中姿态华丽的女子,正是米勒第一任妻子。两人于1841年结婚,3年后,身体赢弱的宝琳在22岁的年纪便与世长辞。此时米勒29岁。两人之间未育有子嗣。
-
让-弗朗索瓦·米勒 《达佛涅斯和克洛伊》 1845年左右 油彩・麻布 82.5×65.0cm
米勒因描绘乡村题材而闻名,但他也会根据故事传说创作绘画。本作品描绘了古希腊诗人朗高斯所创作的牧歌恋爱小说《达佛涅斯和克洛伊》中的一个场景。少年达佛涅斯与少女克洛伊自幼被遗弃在爱琴海上的莱斯波斯岛,善良的牧羊人收养了两个孩子。长大后的两人彼此相爱,最终喜结连理。本作品所描绘的两人为幼童形象。达佛涅斯在森林中吹笛,克洛伊依偎在他身边垂钓。
-
让-弗朗索瓦·米勒 《困睡的裁缝》 1844-45年 油彩・麻布 45.7×38.1cm
1845年,米勒邂逅了在瑟堡市做女仆的卡特琳‧勒梅特(1827-1894),两人开始同居生活。此后的30年时间里,卡特琳一直都是米勒的贤内助,两人共同养育了9个孩子。据推测本作品中的模特为卡特琳。这一时期的米勒创作了多幅表现裸女及可爱女性的小作品。“做针线活的女性”这一题材深受米勒青睐,他反复不断地进行创作,一直持续到晚年。本作品细腻地表现出细节部分,如做针线活过程中睡着的女子右手上套着的顶针,以及背后摆放的静物等。
-
让-弗朗索瓦·米勒 《播种者》 1850年 油彩・麻布 99.7×80.0cm
本作品是米勒离开巴黎移居巴比松村后开始绘制的巨作。米勒尚在巴黎时便对“播种者”这一题材产生了兴趣。整个画面是左手拿着装有种子的口袋、边下坡边用右手播种的魁梧农民形象。但米勒绘画中所描绘的农民形象,与当时人们司空见惯的农民形象大不相同。因此本作品在巴黎沙龙展出时,虽然也有人称赞其中矫健的农民形象,但保守者们对这幅作品百般指责,认为播种者的形象是在抗议体制。
-
让-弗朗索瓦·米勒 《拾穗 夏》 1853年 油彩・麻布 38.3×29.3cm
米勒一生中曾3次创作四季题材的系列作品,《拾穗夏》是最初系列作品中的“夏季”题材。一般情况下,法国在7月到8月期间收割小麦等谷物。收获时不是将所有收割的谷物全部收起,而是习惯性地在地上留下些稻穗,方便那些没有田地的穷人。移居巴比松村的米勒亲眼目睹了圣经中所描绘的拾穗行为,在大感惊讶的同时,也被其深深打动。米勒的这幅作品中,背景是丰收的高高谷堆,画面的主角则是拾穗的贫穷女子。
-
让-弗朗索瓦·米勒 《喂鸡女子》 1853-56年 油彩・板 73.0×53.5cm
本作品描绘的是农民夫妇的日常生活场景。看上去很坚固的石墙农房,一名女子在门口喂鸡。女子将围裙拢成袋状,饵食兜在围裙中。饵食从女子的右手落下,吃饵的鸡群围绕着她。画面中的每只鸡都充满个性,有从远处奔来吃饵的鸡,也有没注意饵食悠然自得的鸡。地点是在后院。墙上靠着农具。栅栏对面能看到正在做园艺的男性身影。粗壮的庭院树木枝叶繁茂,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
让-弗朗索瓦·米勒 《圣母无原罪》 1858年 油彩・麻布 79.0×45.0cm
1857年4月,罗马铁道部为接待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在位时间1846-1878),委托米勒创作用来装饰列车礼拜室的圣母玛利亚像。给出的时间只有短短2个月,但米勒仍在期限内完成了作品。罗马教皇厅要求的主题为“圣母无原罪”。“圣母无原罪”又名“圣母无原罪始胎”,表现的是圣母玛利亚怀有神子耶稣,即可免于原罪玷染的思想。遗憾的是,本作品未能令希望表现美丽崇高玛丽亚形象的教皇满意。
-
让-弗朗索瓦·米勒 《夕阳中赶羊归家的牧羊人》 1857-60年 油彩・板 53.5×71.0cm
1850年代到1860年代,米勒喜欢描绘“夕阳中赶羊归家的牧羊人”题材。带着帽子的牧羊人仿佛为了御寒,在胸前拢住厚厚的披风。温顺的羊儿们聚在一起,跟在牧羊人身后。作品描绘了带着牧羊犬放羊的牧羊人手持棍子、身披披风的形象。牧羊人与农民相去甚远,但在《圣经》中被描述成“圣贤者”。人们一般认为牧羊人具有丰富的智慧,因此旅人有时会向牧羊人问路。
-
让-弗朗索瓦·米勒 《老墙》 1862年 油彩・麻布 50.8×61.6cm
这是米勒开始画风景画的1862年左右的作品。描绘了隔开巴比松村与枫丹白露森林的古老墙壁,以及探头探脑张望的鹿儿。墙内是郁郁葱葱的广袤森林,野生鹿从中窥探墙外的情况。近景的平原沐浴着明亮的阳光,与蒲公英及青蛙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对比。
-
让-弗朗索瓦·米勒 《冬(寒冷的丘比特)》 1864-65年 油彩・麻布 205.0×112.0cm
米勒着手创作的第二套四季题材系列作品中,本作品属于其中的“冬季”题材,用以装饰银行家托马的巴黎新居食堂。春季题材作品为《达佛涅斯和克洛伊》(国立西洋美术馆馆藏),夏季题材作品为丰收女神《克瑞斯》(波尔多美术馆馆藏),秋季题材作品为天顶画(已烧毁)。作品采用了不规则画布,这是出于装饰在食堂暖炉上的目的。本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古希腊诗人阿那克利翁的诗歌,描绘了冷得瑟瑟发抖的丘比特走在雪中,女子与老人从暖烘烘地屋里走出来帮助丘比特的场景。
-
让-弗朗索瓦·米勒 《格雷维尔的断崖》 1870年 油彩・麻布 24.0×33.0cm
1870年7月,法国与普鲁士(今天的德国)之间爆发了战争。为了避开普法战争的战火,同年8月米勒与家人离开了巴比松村,前往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港口小城瑟堡市,在那里逗留了半年左右。本作品便创作于逗留的这段期间。格雷维尔是瑟堡市附近的沿海村落。悬崖之下是一望无际的英法海峡。根据米勒寄给朋友,同时也是传记作家艾尔弗雷德・桑西耶的信件内容,可知作品创作于9月到10月期间。
-
- 西洋美术
-
-
克洛德・洛兰 《伐木工人》 1637年 油彩・麻布 79.4×115.6cm
克洛德·洛兰(本名克洛德·热莱。因出生于洛兰地区,因此被称为“洛兰”)出生于法国,自1627年第二次前往罗马后,便再也未曾回过国,最终卒于罗马。克洛德关注富于空气远近法效果的风景描写,以早晚金色太阳为背景的海港风景画得到公认好评。
克洛德描绘的风景如同戏剧舞台背景般,表现了偏离现实的理想的世界。本作品描绘了人们将伐下的木材装到船上的情景,略带傍晚时分的冷清寂寞之感。 克洛德留有名为《真实之书》的素描画集,这是根据其自身油画用素描记录下来的作品目录。本作品对应的是《真实之书》中第21号素描,素描上写有“那不勒斯”。本作品是农民劳动题材的5幅风景画系列作品之一,与底特律收藏的《牧羊人风景》形成一对。 -
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 《看得见本特海姆城堡的风景》 1655年左右 油彩・麻布 63.5×68.0cm
出生于哈勒姆,卒于阿姆斯特丹。关于他的学习时代一无所知,但他于1648年加入哈勒姆画家公会,作为职业画家得到认可。1650年左右前往德国西部旅行,为山峦、广袤的森林、河流、丘陵以及城堡等风景而倾倒,并在此后的作品中表现这些风景。其为17世纪荷兰的代表性风景画家,对巴比松派等后代风景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作品大约创作于其造访德国的5年后,描绘的是荷兰国境附近威斯特伐利亚地区的小村庄本特海姆的城堡风景。似乎这座城堡给罗伊斯达尔留下了强烈印象,他经常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左侧从繁茂树木中隐隐透出的建筑物,是城堡的小塔。城堡的主要建筑物被遮住,本作品细腻地表现出起伏多变的山丘斜坡、通往城堡的林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可以看到骑着马的骑士、男女农民、牧羊人和羊群。 -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看得见因弗拉里城堡的菲尼湾》 1802-05年 水彩・紙 56.0×83.0cm
出生于伦敦,卒于伦敦。1789年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790年其水彩画作品首次在皇家美术学院展会上展出,1802年成为正式会员。年轻时起便前往各地旅行写生,1828年的意大利旅行直到1840年前后期间创作的风景画中描绘了空气及光线。其为19世纪英国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画家,还对印象派画家们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作品根据1801年夏天前往苏格兰旅行时创作的写生,应因弗拉里城堡主人阿格里公爵要求创作而成。菲尼湾位于格拉斯哥西北约60公里处,由南到北渐深。从伸向海湾的海角上能够看见因弗拉里城堡,这幅景色出现在透纳众多铅笔素描及水彩画中。本作品描绘了波涛有些汹涌的水面,上有小舟漂浮,白色海鸟在船边飞翔。 -
居勒・杜普雷 《森林中-夏日清晨》 1840年左右 油彩・麻布 95.5×76.0cm
出生于法国南特的陶瓷工厂,卒于法国亚当岛。1822年便开始作为瓷绘工人工作,12岁左右开始学习油画。此后前往巴黎学习绘画,1831年作品首次入选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1834年前往英国,受到英国风景画的影响。回国后主要在巴黎近郊从事创作活动。与卢梭交情颇深,在创作中也受其影响。1850年移居亚当岛,并在此度过余生。
1840年代的杜普雷在巴比松及旅行目的地,与好朋友卢梭共同进行创作。创作出很多受到卢梭影响的风景画。本作品用整幅画面描绘出高大的树木。树木枝叶纠缠,仿佛形成一个整体。天空是一望无际的夏日蓝天,树木下方是广阔的牧草地,上面有斑驳的树影。悠闲的牛儿们也愿意躲在树荫凉爽的地方吧。观察远景,可以发现牛群一直散布到很远的地方。 -
康斯坦・特罗雍 《赶集日》 1859年左右 油彩・麻布 115.4×175.5cm
出生于塞夫勒的瓷器工人家庭,卒于巴黎。很早便进入瓷器工厂工作,跟着瓷绘工人学画。1843年与卢梭相识,开始在枫丹白露森林进行创作。1847年在荷兰逗留了1年时间,接触到了17、18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因此开始进行动物画创作。1849年被授予荣誉军团勋章,1855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其逝后,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举办了特罗雍作品回忆纪念展。
本作品的主题—集市,是进行动物买卖、获取远方城市信息的机会。法国的地方集市大都在春天或秋天举办,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固定在同一个地方。本作品细腻地描绘了集市中的家畜,是作为动物画家而闻名的特罗雍最为擅长的主题。本作品由川崎造船所第一任社长,同时也是美术收藏家的松方幸次郎于旅欧途中购得,并带回日本,1928年在日本国内公开。 -
皮埃尔・埃提昂・蒂奥多・卢梭 《枫丹白露森林的尽头》 1866年 油彩・麻布 76.0×95.0cm
出生于巴黎,卒于巴比松。深受17世纪荷兰绘画及英国风景画的影响。1833年造访巴比松,1836年定居于此。很多巴比松派画家都是以巴黎为据点开展活动,而卢梭却是定居在巴比松村,不断描绘风景画。
1831年作品便首次入选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但1836年到1841年期间,其作品一直在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中落选,被称为“伟大的落选王”。此后于1849年荣获巴黎沙龙展1等奖,1852年被授予荣誉军团勋章,1855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拥有特别展厅展示作品等,赢得了大众声誉。卢梭是巴比松派的指导者,与米勒及迪亚兹关系密切。
本作品所描绘的风景,据推测为枫丹白露森林的阿普尔梦溪谷。那里岩石嶙嶙的溪谷上方,有一片宽广的牧草地,还有可以饮水的地方,因此是很受欢迎的放牧地。卢梭从1830年首次造访巴比松开始,描绘了许多阿普尔梦溪谷的景色。 -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 《大农园》 1860-65年左右 油彩・麻布 55.2×80.8cm
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呢绒面料商人家庭,并卒于巴黎。因为遭到家人反对,柯罗在26岁时才终于能够专心致力于绘画。其师从古典主义的风景画家米夏隆和贝尔丹,1827年作品首次入选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他曾三度前往意大利旅行,在枫丹白露森林及法国各地旅行进行创作活动。1850年左右开始,他的以银灰色为基调、充满诗情的作品,赢得了人气。1855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大奖,奠定了名副其实的口碑。
1850年以后,银灰色的抒情画成为柯罗作品的特色,本作品正是其中的范例。
作品描绘的是柯罗偶尔前往的巴黎西郊小镇Ville-d'Avray的风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巴黎再也看不到的悠然田园风光在这里得以展现。前景中的4名女子都身着农村装束,衣服上采用了白、黄、红、青四种亮色,近处地面上也采用了这些颜色,妆点着绿色的草地。 -
居斯塔夫・库尔贝 《河边鹿》 1864年左右 油彩・麻布 73.0×92.0cm
出生于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地区的奥尔南。进入巴黎的Académie Suiss画塾学习,1844年作品首次入选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后接连发表了《奥尔南的葬礼》、《采石工人》等雄心之作。1855年举办世界博览会美术展时,其主要作品参展被拒,因此自己举办了个人作品展。1871年参加巴黎公社运动,公社运动失败后入狱,后流亡瑞士,郁郁不得志之际卒于瑞士。
库尔贝于1857年首次在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中展示狩猎画,后作为狩猎画家取得了商业成功。本作品描绘的是鹿被猎人追捕逃无可逃,正要跳入河中的瞬间情景。从昏暗的森林中飞奔而出的鹿沐浴着瞬间的强光,脖子及背部闪闪发光。画中鹿与英国动物画家埃德温·兰西尔爵士所描绘的鹿身姿极为相似,有人指出两者间存在影响关系。 -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 《瓦兹河边的夏日清晨》 1869年 油彩・麻布 68.6×100.3cm
出生于巴黎,卒于巴黎。师从画家父亲学画,1838年进入德拉罗什画室,同年作品首次入选巴黎沙龙展(官方展览会)。1836年前往意大利旅行,此后在各地旅行,同时进行户外创作,1843年以后常常造访巴比松。他喜欢描绘水边风景题材的作品,设计出带有画室的小船,起名“Bot(t)in”,乘船前往法国各地的河川进行创作。1860年定居瓦兹河畔的欧韦。其重视户外创作的态度,影响了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们。
本作品描绘了瓦兹河风景,河上有小小的蒸汽船。蒸汽机是19世纪开始发展的动力,一眼看去非常娴静的风景,近代化的浪潮也正在暗中涌来。河川对岸有民家,画面右下方是2名正在洗衣服的女子。她们没有闲聊,只是默默地一个劲儿工作,但洗衣场也曾是女性们定期聚会的社交场所。 -
乔翰・巴托等・乔金德 《多德雷赫特的月光》 1872年左右 油彩・麻布 59.5×102.0cm
出生于荷兰的拉特罗布,卒于法国的拉克特圣安德雷。在荷兰海牙美术学校学成后,于1846年前往巴黎,与巴松派画家们都有交流。其在巴黎开展活动,以油画,版画描绘各地风景。1862年成为腐蚀铜版画协会会员,发表了优秀的蚀刻画。乔德金很早便染上酗酒的恶习,四处流转过程中,逝于格勒诺布尔的医院。 本作品的舞台是荷兰南荷兰省的城镇多德雷赫特,这里有很多河川及运河。本作品的画面中央也被河川(或运河)占据,河上面有几艘小舟。河川两岸树木繁盛,远处是风车及教堂。月亮从厚重的云隙间透出,映照着水面,闪着粼粼波光。这种大胆运笔及光影表现,影响了克劳德·莫奈等印象派的年轻画家。
-
- 日本近现代美术
-
-
野口小苹 《美人招涼图》 1887(明治20)年 绢本着色 125.0×43.0cm
出生于大阪。19岁拜入南画家日根对山门下,号小苹。后嫁入滋贺县酿酒商野口家,曾在营业所所在地甲府逗留过一段时间。此后举家上京,参加过各种展会,获奖无数,1904(明治37)年被任命为首位女性帝室技艺员。大正天皇登基大典时曾受命在进贡的屏风上挥毫。
根据红色书案上摆放的折页线装书本,本作品描绘的是读完书站起身的女子形象。团扇为水团扇,能透过去看到手部及和服的,和服是透出内衬的竹子图案竖纹罗纱,透出一种清凉感。图中女子两颊微染红云的瘦长脸蛋,宛如照着真人模特描绘而出的个性表情,有人推测为作者本人的自画像,但尚无定论。 小苹晚年擅长鲜艳的青绿山水画及高雅花鸟画,这幅作品可谓是展现壮年时期美人画深厚功底的,令人折服的代表作。 -
横山大观 《夏之灵峰》 1941(昭和16)年左右 绢本着色 53.5×65.8cm
出生于水户。1889(明治22)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学习,成为第一期学生,接受冈仓天心、桥本雅邦等人的指导。1898(明治31)年与天心共同创建非官方美术团体日本美术院,创造出废除传统日本画轮廓线的“朦胧体”。其推动了近代日本画的改革运动,对艺术和社会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作品是描绘富士四季风情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云层间间露出的富士山顶采用鲜艳的青色加以表现,还残留着点点积雪。云朵的描写采用写实手法,捕捉到云层千变万化的一个瞬间。大观曾说过“云烟笼罩下的富士最美”,他常常采用类似本图这种云层上俯瞰显露的群青色山容来表现夏天的富士山。富士是备受大观青睐的绘画题材之一,他曾说过,画富士犹如画自己,将富士描绘成日本的象征,是具像化的日本国民性格。据说大观一生共留下了约1500件富士山作品。 -
近藤浩一路 《雨期》 1951(昭和26)年 纸本墨画 54.4×61.0cm
出生于山梨县睦合村(现在的南部町)。上京后拜入和田英作的门下,在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学习西洋画。毕业后成为漫画记者,博得了很高的人气,同时开始对日本画产生了兴趣,在珊瑚会上展示作品。1919(大正8)年,其首次入选第6届日本美术院展览会(院展),第10届院展的参展作品《鹈饲六题》以及次年第11届院展的参展作品《京洛十题》,是奠定其水墨画家地位的代表作。此后他周游日本各地,继续描绘名胜风景。1936(昭和11)年,浩一路退出院展,开始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内容包括雄伟的大自然、人们的生活、果实以及小动物等。
本作品描绘的是雨云压顶之下,三名农妇默默插秧的情景。画面并不是特别大,却给人一种田园世界一望无际的印象。浩一路从中国购得优质画材,运用各种技法,不断对水墨画进行创新,本作品是其成熟期的名作。 -
望月春江 《惜春》 1978(昭和53)年 纸本着色 180.0×252.0cm
出生于西山梨郡住吉村(现在的甲府市)。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学习,师从结城素明。1928(昭和3)年的第9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帝展)和次年的第10届展出中,其作品连续荣获特选奖,因此一跃成名。此后他担任文部省美术展览会(文展)及日本美术展览会(日展)的评审,荣获日本艺术院奖。另一方面,春江还担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学)等的教师,培养后起之秀。其对山梨县的贡献也很巨大,组建了山梨美术协会等,1975(昭和50)年荣获山梨县特別文化功劳者表彰。
本作品将金箔贴在大幅画面上,以此为背景,描绘出傲然盛放的八重樱。这株樱花之中,蕴含着不同的时间。含苞待放的花蕾,以及正在怒放的花朵。正是樱花盛放之时,也不要忽视画面上的的2朵落花。春江擅长花鸟画,勤于写生,以一片赤诚之心看待事物。作品风格为传统的大和绘,其中又蕴含着注重墨、缤纷彩色及金色的桃山隔扇画之雄浑气魄,以及琳派的装饰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
米仓寿仁 《欧洲危机》 1936年 油彩・麻布 80.3×100.0cm
出生于山梨县甲府市。1935(昭和10)年首次入选第5届独立美术协会展,次年上京。1939(昭和14)年参与了美术文化协会的创建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51(昭和26)年退出该协会,次年与他人组建Salon de Juin,创始会员共有9人,此后便一直在该沙龙中展出作品。
本作品为银座纪伊国屋画廊个展的展出作品。举办个展前,米仓曾向杂志寄去了“世界危机”一诗,令人联想起该年7月发生的西班牙内战。作品中的欧洲古地图以及破裂的头骨重叠在一起,裂缝处飞出类似于破碎的机械零部件的东西。马和持喇叭的手,可能都象征着战场。画面左下角能看到一个动作被固定的人。这幅作品让人感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崩溃,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米仓在战前的代表作,也是日本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
佐藤正明 《地铁 No.8》 1975年 丙烯颜料・麻布 110.0×135.0cm
出生于山梨县甲府市。1970(昭和45)年前往美国留学,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附属美术学校一直学习到1974(昭和49)年。1975年开始创作“地铁”系列作品,此后风格转为“报摊”系列,坚持人种、语言等纽约象征性主题的创作活动。
刚开始移居美国时,佐藤曾写道乘坐地铁总会感到莫名的不安。1970年代开始在人体、巴士、出租车等中描绘圆锥,“地铁”系列作品中圆锥向地铁与站厅空间扩散,表现出大都市这一生命体。本作品中通道的上下左右覆盖有无数的孔,让观众有一种站不住的感觉,与佐藤所体验的不安产生共鸣。画面深处的时钟旁边还描绘有广告,这种结合文字的画面创作在此后的“报摊”系列中不断展开。 -
名取春仙 《二世中村雁治郎、纸屋治兵卫(新版舞台之姿绘)》s 1951(昭和26)年~1954(昭和29)年 木版 39.0×27.0cm
出生于山梨县栉形町(现在的南阿尔卑斯市)。从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退学。作品在日本美术院展览会(院展)等展览中展出,同时在朝日新闻社为夏目漱石的《三四郎》等众多新闻小说描绘插图。1916(大正5)年在画博堂主办的“连环画展览会”展中展出的作品《初世中村雁治郎、纸屋治兵卫图》于同年由渡边版画展出版了木版画,博得一片好评。借此机会开始步上役者绘版画家之路,开创了昭和役者绘的新时代。
二世中村雁治郎是得到传统歌舞伎保存会会员第一次认定的名伶。纸屋治兵卫是近松门左卫门创作的人形净琉璃《心中天纲岛》中的主人公。纸屋治兵卫已娶有妻子,却与妓女小春相恋,最终二人殉情而亡。作品描绘了为避人耳目而扎上头巾、因为这段不伦之恋而浮现出痛苦表情的治兵卫。其表情与眼角嘴角的化妆交相辉映,整件作品洋溢着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
萩原英雄 《石之花(红)》 1960年 木版画 87.0×58.0cm
出生于山梨县甲府市。1938(昭和13)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科。1953(昭和28)年患上肺结核,度过了3年疗养生活,期间通过自学开始版画创作。1960(昭和35)年作品在东京国际版画双年展上展出,荣获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奖。1962年在瑞士卢加诺国际版画双年展上荣获大奖。此后也多次在国际展览上获奖。其坚持采用木版表现抽象形象,并创造出多种新技法。
本作品为第2届东京国际版画双年展上的获奖作品。采用的是萩原创造的双面印刷技法,纸背面刷的深蓝色渗透到表面,黑色细线扩散到整个画面,同时红色也渲染得更加厚重。萩原在木版画创作时,致力于展现类似油彩的色彩层次及画面深度。本作品是其将自然事物化为独特意象,并通过浓重色彩的木版画加以表现。 -
深泽幸雄 《冰冻走廊(白令海峡)》 1978年 铜版画 49.5×74.5cm
出生于山梨县南巨摩郡増穂町(现在的富士川町)。1949(昭和24)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金属工艺科,自学铜版画创作。1957(昭和32)年在日本版画协会展上荣获日本版画協会奖。1963(昭和38)年受墨西哥国际文化振兴会之邀,前往墨西哥教授铜版画技法,此后创作了大量彩色版画。通过1972(昭和47)年在佛罗伦萨国际版画双年展上荣获罗马银行奖等,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深泽于70年代中期前往中美旅行,拜访了印第安人的村落,加深了对印第安人与亚洲人拥有着共同的祖先、两者都是蒙古人种后裔的理解,想到了“新大陆的蒙古人种”这一主题。本作品是其代表作,表现了冰河时期,蒙古人种穿越冰冻的白令海峡从亚洲向新大陆迁移的题材。1970年代,深泽以雄伟的人类史为主题,创作出许多极富故事性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