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法蘭索瓦‧米勒
-
-
讓-法蘭索瓦·米勒 《寶琳‧V‧奧諾肖像》 1841-42年左右 油彩‧麻布73.0×63.0cm
米勒在1837年前往巴黎,為成為畫家而求學。但曾多次返回故鄉瑟堡,為了維生繪製肖像畫。本作品是米勒早期的肖像畫,採用傳統技法。畫中描繪的是瑟堡的服裝店女兒寶琳-薇吉妮‧奧諾。她的身形纖瘦,也是米勒的第一任妻子。兩人在1841年結婚,3年後身體健康欠佳的寶琳病逝,享年22歳。當時米勒29歲。兩人之間沒有子女。
-
讓-法蘭索瓦·米勒 《達夫尼斯與克洛葉》 1845年左右 油彩・麻布 82.5×65.0cm
米勒向來以農民畫著名,但他也會根據故事來作畫。本畫作描繪的是古希臘詩人隆葛斯的純樸戀愛小說『達夫尼斯與克洛葉』中的一個場景。少年達夫尼斯與少女克洛葉,在幼年時被遺棄在愛琴海上的列斯伏斯島,被好心的牧人收養。其後兩人隨著年齡增長開始相愛,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本作品描繪的是兩人的童年時期。達夫尼斯在森林中吹著橫笛,克洛葉靠在他身上,手上拿著釣竿。
-
讓-法蘭索瓦‧米勒 《入睡的女裁縫》 1844-45年 油彩・麻布 45.7×38.1cm
1845年,米勒結識在瑟堡擔任女傭的卡特琳‧勒梅特(1827-1894),兩人開始一起生活。其後30年,卡特琳一直是米勒的良伴,育有9名子女。本作品據說模特兒是卡特琳。這時期的米勒,繪製過許多裸婦或可愛女性的小品畫作。直到米勒晚年,「裁縫中的女性」一直是他喜好的主題之一。這幅作品的細部描繪詳盡。例如在裁縫過程中入睡的女性,右手中指掛著指套,以及背後的其他靜物等。
-
讓-法蘭索瓦·米勒 《播種者》 1850年 油彩‧麻布 99.7×80.0cm
本作品是米勒離開巴黎遷居巴比松村後,首度創作的大型畫作。早在定居巴黎時,米勒已經對「播種者」題材很有興趣。畫面上描繪的是,左手拿著裝種子的袋子,一邊走下坡道一邊用右手播種,姿態威嚴的農民。然而米勒的畫,和當時人熟悉的農民身影相去甚遠。因此當這幅作品在巴黎沙龍參展時,雖有人讚揚農民有力的身影,但保守派卻責難這幅畫,認為播種者是反體制的代表。
-
讓-法蘭索瓦·米勒 《拾穗、夏》 1853年 油彩・麻布 38.3×29.3cm
米勒在生涯中曾繪製過三次四季連作,這幅《拾穗、夏》是第一批連作的「夏」畫作。一般來說,在法國,小麥等穀物會在7月到8月之間收割。在收割時不會把所有穀物收走。照當地習俗,會在地面留下一些穀穗,給沒有農田的貧民撿拾。米勒在遷居巴比松之後,為了當地保留聖經裡的拾穗行為感到訝異,同時也深受感動。儘管背景有成堆已經收穫的穀物,米勒依舊以拾穗的貧窮婦女作為主角。
-
讓-法蘭索瓦·米勒 《餵雞女》 1853-56年 油彩・木板 73.0×53.5cm
本作品描繪農家夫婦的日常生活。在堅固的石牆門口,站著一位餵雞的女性。飼料放在綁成袋狀的圍裙裡。為了啄食從她右手落下的飼料,雞隻紛紛集合。每隻雞也各有各的性格,有的從遠處匆忙跑來,有的不知不覺,悠閒站在原地。畫中是房屋的後院。農具靠在牆上。柵欄另一頭可以看見正在庭院中工作的男性。庭院中栽培的樹木枝葉茂密,在陽光下反射著光輝。
-
讓-法蘭索瓦·米勒 《無原罪聖母》 1858年 油彩・麻布 79.0×45.0cm
1857年4月羅馬政府鐵路部,委託米勒製作教宗庇護9世(在位1846-1878)專車禮拜室內的聖母瑪麗亞像。儘管截稿期只有兩個多月,米勒依舊在期限内完成作品。羅馬教廷下的主題是「無原罪的聖母」。「無原罪的聖母」又稱作「聖母無染原罪」。認為既然所懷的是神子基督,聖母瑪麗亞自然也應該是生而無原罪的。不過遺憾的是,這幅作品似乎不合教宗期望中崇高美麗的聖母形象。
-
讓-法蘭索瓦·米勒 《夕陽下帶著羊返家的牧羊人》 1857-60年 油彩・木板 53.5×71.0cm
米勒在1850年代到1860年代時,非常喜好「夕陽下帶著羊群返家的牧羊人」畫題。戴著帽子的牧羊人,似乎是為了避寒,把披風在身前合起。溫順的羊群集體跟隨著牧羊人。帶領牧羊犬放牧的牧羊人,手持柺杖、身穿披風。牧羊人雖不為農民所親近,但在聖經中則被描述成「神聖的智者」。因為牧羊人被視為有智慧的人,有時候旅人也會向牧羊人問路。
-
讓-法蘭索瓦·米勒 《舊牆》 1862年 油彩・麻布 50.8×61.6cm
這是1862年左右,米勒剛開始描繪風景時的作品。途中繪製區隔巴比松村與楓丹白露森林的舊牆,以及從牆頭露出臉的鹿。牆後是一片蒼鬱的森林,野生的鹿窺探著牆內的景物。和畫作前方的平原上,有著明亮的陽光、蒲公英和青蛙充滿活力的樣子互為對比。
-
讓-法蘭索瓦·米勒 《冬(凍結的丘彼特)》 1864-65年 油彩・麻布 205.0×112.0cm
這是米勒第二批四季連作中的「冬」畫作,目的在裝飾銀行家托瑪於巴黎新建宅邸的餐廳。該批作品的春畫為《達夫尼斯與克洛葉》(國立西洋美術館蔵)、夏畫為豐收女神《Ceres》(波爾多美術館蔵)、秋畫為天井畫(已燒毀)。據說這幅畫採用變形畫布,是為了方便裝飾在餐廳的暖爐上。本作品靈感來自古希臘詩人阿那克里翁的詩。畫中丘彼特忍著飢寒在雪中步行,受到從溫暖室內走出的女性與老人幫助。
-
讓-法蘭索瓦·米勒 《格雷威爾峭壁》 1870年 油彩・麻布 24.0×33.0cm
1870年7月,法國與普魯士(現在的德國)爆發戰爭。為了躲避普法戰爭的戰火,同年8月米勒舉家遷離巴比松,前往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的港都瑟堡,在當地居住半年左右。本作品繪製於寄居時期。格雷威爾是位於瑟堡附近的沿海村落。峭壁下就是英法海峽。根據米勒寫給傳記作家阿爾弗雷德・桑西亞的信件指出,這幅畫繪製於9月到10月之間。
-
- 西洋美術
-
-
克勞德‧洛蘭 《伐木者》 1637年 油彩・麻布 79.4×115.6cm
法國出身的克勞德‧洛蘭(本名克勞德・熱萊。因為出身洛林地區所以被稱做「洛蘭」。)1627年二度造訪羅馬後,再也沒有返國,終生在此地度過。克勞德關注於如何以充斥空氣遠近法的效果描繪風景,尤其以清晨或傍晚的金黃太陽為背景繪製的港灣風景最受好評。
克勞德描繪的風景有如戲劇舞台,是與現實相異的理想世界。在本作品中,人們將伐採得來的木頭運入船上,表現出晚霞下略帶寂寥的情景。 克勞德曾留下名叫『真跡』的素描集,是以其售出的油彩畫為底,素描留下的作品目錄。本作品相對應於『真跡』第21號素描,其中標示有「拿波里」的地名。本作品是以農民勞動為主題的五幅風景連作之一,與底特律館藏的《牧羊人的風景》成對。 -
雅各布‧馮‧勒伊斯達爾 《看得到奔特海姆城的風景》 1655年左右 油彩・麻布 63.5×68.0cm
雅各布據說生於哈倫,歿於阿姆斯特丹。學徒時期的故事無人知曉,只知在1648年加入哈倫畫家同業工會,成為職業畫家。1650年左右旅遊德國西部,深受山岳風景、巨大的森林、河川、丘陵、城堡所感動,反映在其日後的作品上。他是17世紀荷蘭的代表性風景畫家,對於巴比松派等後世風景畫家帶來莫大的影響。
這幅作品創作於訪德約五年後,描繪荷蘭國界附近,西發利亞地區的小村落奔特海姆城的風景。雅各布似乎對這座城堡有強烈印象,不時會用作畫作主題。背景左方從茂密的樹林中露出頭的建築物,是城堡的小塔。城堡的主要建築物被樹林遮蔽住。在本作品中,精細描繪著起伏不定的山丘斜坡,以及通往城堡的林間小道。在彎曲的小道上,有乘馬的騎士、一對農民、牧羊人與羊群。 -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看得到因弗雷里城的懷海灣》 1802-05年 水彩・紙 56.0×83.0cm
生歿於倫敦。1789年進入皇家學院美術學校,1790年在學院展覽會以水彩畫參展,1802年成為正式會員。年輕時期在各地素描旅遊,1828年義大利之旅後,到1840年左右製作的風景畫,善於描繪空氣與光線的模樣。他是代表19世紀英國的風景畫家,對於印象派畫家有相當大的影響。
本作品依據1801年夏於蘇格蘭旅遊時的素描為底,在因弗雷里城城主阿佳爾公爵委託下繪製。懷海灣位於格拉斯哥西北約60公里處,是座由南往北深入的峽灣。從深入海口的岬口上可遠望因弗雷里城。透納為這些景色留下不少鉛筆素描與水彩畫。本作品描繪輕舟浮在波浪有些洶湧的水面上,一旁有白色水鳥飛過。 -
朱爾・迪普雷 《森林中-夏日清晨》 1840年左右 油彩・麻布 95.5×76.0cm
朱爾是法國南特的陶瓷工廠之子,歿於法國的利爾‧阿達姆。1822年他以瓷器彩繪工人身份開始工作,12歲左右開始學油彩畫。其後轉至巴黎學習繪畫,1831年初次入選沙龍(官展)。1834年訪英,受到英國風景畫影響。回國後主要於巴黎郊區作畫。尤其與盧梭交情最好,在畫風上受其影響。1850年遷居利爾‧阿達姆,在此終老。
1840年代的迪普雷,和巴比松及旅途中認識的朋友盧梭一同作畫。他在盧梭影響下創作了多幅風景畫。本作品繪製佔滿整個畫面的高大樹木。枝葉交錯,彷彿糾結成塊一般。天空是夏季的晴空,樹木下方的牧草地有樹木的影子。或許是休息的牛隻也挑選涼爽的日蔭吧!在遠景可以見到遠處的牛群。 -
康斯坦‧·特魯瓦永 《開市日》 1859年左右 油彩・麻布 115.4×175.5cm
生於賽夫爾的瓷器工人之家,歿於巴黎。早年在瓷器工廠工作,向瓷器彩繪工學畫。1843年結識盧梭,在楓丹白露的森林開始作畫。1847年旅居荷蘭1年,接觸到17、18世紀荷蘭畫家作品後,開始創作動物畫。1849年獲頒榮譽軍團勳章,1855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獲得一等獎。歿後,1867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為其舉辦大回顧展。
畫作主題定期市集,是買賣牲畜,以及和遠方都市交換情報的機會。法國的地方都市多半於春、秋季舉辦,自中世紀起未更換過地點。本作品正符合著名動物畫家特魯瓦永的風格,精細地描繪著市場裡的家畜模樣。另外,本作品由川崎造船所第一任社長暨美術蒐集家松方幸次郎於訪歐途中購得,攜回日本,1928年在日本國內公開。 -
皮耶爾-艾蒂安尼‧泰奧多爾‧盧梭 《楓丹白露的森林邊緣》 1866年 油彩・麻布 76.0×95.0cm
生於巴黎,歿於巴比松。受到17世紀荷蘭繪畫及英國風景畫影響。1833年造訪巴比松,1836年在當地定居。大多數巴比松派畫家以巴黎為據點活動,盧梭卻定居於巴比松村持續繪製風景畫。
1831年初次入選沙龍(官展),但1836年到1841年間卻年年落選沙龍(官展),因而被稱為「偉大的落選王」。其後於1849年沙龍獲得一等獎,1852年獲頒榮譽軍團勳章,1855年得於巴黎萬國博覽會特別室展示作品,陸續獲得官方認同。他是巴比松派的領袖人物,與米勒及迪亞茲等人親近。
本作品描繪的地點,據推測是楓丹白露森林的阿普勒蒙溪谷。在四處岩石的溪谷頂端,有一片牧草地,當地又有飲水來源,是有名的放牧地點。盧梭自從1830年代初次造訪巴比松之後,不時會描繪阿普勒蒙溪谷的景物。 -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大農園》 1860-65年左右 油彩・麻布 55.2×80.8cm
生於巴黎的毛布料商人家中,家境富裕,歿於巴黎當地。由於家人反對,到26歲以後才能專注於作畫。曾拜古典主義風景畫家米謝隆與柏坦為師,1827年初次入選沙龍(官展)。除三度旅遊義大利之外,也到楓丹白露的森林等法國各地旅行作畫。1850年左右起,開始製作以銀灰色為基調,充滿詩意的作品,廣受大眾歡迎。1855年於巴黎萬國博覽會獲得大獎,確立了名符其實的聲望。
本作品是1850年以後,善用銀灰色塑造詩情的柯洛作品之一。
據說畫中的地點,是柯洛不時造訪的巴黎西側的小鎮維拉達福瑞。在當地保留的悠閒田園風景,是工業化的巴黎逐漸失去的景象。前景的四名女性都穿著農村色彩的服裝,衣服的色彩明亮――白、黄、紅、藍――放置在前方的地上,點綴了綠色的草地。 -
居斯塔夫‧庫爾貝 《河邊的鹿》s 1864年左右 油彩・麻布 73.0×92.0cm
生於法國東部法蘭琪-康堤地方的奧爾南。到巴黎的Académie Suisse學畫,1844年初次入選沙龍(官展)。其後發表《奧南的葬禮》、《碎石工》等富有野心的作品。1855年萬國博覽會美術展拒絕其以主要作品參展,因而自行開辦個展。1871年參加巴黎公社,公社失敗後入獄,其後流亡瑞士,在落魄中死於異國。
庫爾貝於1857年沙龍(官展)初次發表狩獵畫,其後以狩獵畫家的身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本作品描繪著在獵人追捕下無處可逃,即將跳入河裡的鹿。從陰暗的森林中逃出的鹿瞬間受到強光照耀,頸部與背部一片明亮。畫中的鹿,和英國的動物畫家艾德溫・藍德薛勳爵作品中的鹿極為相似,有人指出這是受到其影響。 -
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 《瓦茲河的夏日清晨》 1869年 油彩・麻布 68.6×100.3cm
生歿於巴黎。受畫家父親的繪畫教育,於1838年進入H‧保羅‧德拉羅什的畫室,同年入選沙龍(官展)。1836年旅遊義大利之後,開始到各地從事旅遊及戶外創作。1843年以後不時造訪巴比松。他喜好描繪水邊風景題材,甚至設計了一艘配有畫室的小船「Bot(t)in號」,到法國各地的河川上作畫。1860年起定居瓦茲河畔歐韋。他重視戶外創作的態度,影響到莫內等印象派畫家。
本作品描繪瓦茲河的風景。河上有小型的蒸汽船。蒸汽機是十九世紀興起的動力來源,由此可見乍看悠閒的風景也將受到近代化的衝擊。對岸有成排房屋,畫面右下有兩名正在洗衣的女性。畫面中的女性雖然沒有聊天,默默的工作,但洗衣場也是女性定期聚會的社交場所。 -
約翰・巴爾託魯託・約欽德 《多德雷赫特的月光》 1872年左右 油彩・麻布 59.5×102.0cm
生於荷蘭東部的拉托普,歿於法國拉科特聖昂德雷。在荷蘭的哈格美術學校求學後,1846年前往巴黎,與巴比松派畫家有往來。在巴黎活動,除油畫之外,也以版畫描繪各地風景。1862年成為蝕刻銅版畫協會會員,發表優秀的蝕刻技術。早年酒精中毒,流轉各地之後,病逝於格勒諾勃的醫院。
本作品的舞台是荷蘭的南荷蘭省的城鎮多德雷赫特。當地有許多河川與運河。本作品畫面中央有河川(或運河),河上有幾艘船隻。兩岸有茂密的樹林,遠景可見到風車與教堂。藏在深厚雲層裡的月光照著水面,發出閃閃光輝。這種大膽的運筆方式與光影表現,影響到克勞德・莫內等印象派青年畫家。
-
- 日本近代與現代美術
-
-
野口小蘋 《美人招涼圖》 1887(明治20)年 絹本著色 125.0×43.0cm
生於大阪。19歳時拜南畫家日根對山為師,號小蘋。後嫁入滋賀縣釀酒業者野口家,曾暫居設有營業所的甲府。之後全家遷居東京,於各式展覽會參展、得獎。1904(明治37)年,被任命為首位女性帝室技藝員。其後受命製作大正天皇即位大典屏風。
本作品繪製了從朱色矮桌上的線裝書堆中,閱畢後起身的女性。手持的水團扇讓手與衣物若隱若現,透明感的衣物隱約可見內著的襦袢,竹葉紋樣的縱絽布料,醞釀出涼爽的感覺。面容纖瘦微帶飛紅,表情有如模特兒一般獨特,讓人懷疑為自畫像,但未能斷定。
小蘋晚期以擅長色調鮮豔的青綠山水畫及氣質高貴的花鳥畫聞名。這幅作品是一部代表作,顯示其在壯年期曾於仕女畫發揮非比尋常的才華。 -
橫山大觀 《夏之靈峰》 1941(昭和16)年左右 絹本著色 53.5×65.8cm
生於水戸。1889(明治22)年,為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第一屆學生,受岡倉天心、橋本雅邦等人指導。1898(明治31)年與天心一同創辦民營美術團體—日本美術院,創作廢除傳統日本畫輪廓線之「朦朧體」。推動近代日本畫改革運動,對藝術與社會均有重大影響。
本作品為描寫富士四季風采的連作之一。以鮮豔的青色描繪從雲間露出的富士山頂,山頂殘留有少許積雪的外型,描繪相當寫實,表達出瞬息萬變的姿態。大觀曾說,「富士山以受雲煙籠罩時最美」,不時以類似本圖的方式,表現夏季富士山由雲端露出的群青色山容。富士山是深受大觀喜愛的畫題之一,曾說描繪富士山就是描繪自己,而且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徵,是能以形狀表達的國民性。據說他作畫生涯中留下約1500件富士山作品。 -
近藤浩一路 《雨期》 1951(昭和26)年 紙本墨畫 54.4×61.0cm
生於山梨縣睦合村(現為南部町)。遷居東京拜和田英作為師,於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學習西洋畫。畢業後成為廣受歡迎的漫畫記者,一方面也對日本畫產生興趣,開始參展珊瑚會。1919(大正8)年,於第6回日本美術展覧會(院展)初次入選。在第10回院展出品的《鵜飼六題》、第11回展《京洛十題》等,是為其奠定水墨畫家地位的代表作品。其後環遊日本各地描繪名勝風景。1936(昭和11)年退出院展後,隨興製作描繪雄偉的大自然、人民生計、水果及小動物等各式畫題。 本作品描繪在陰暗的烏雲下,三名農婦默默耕耘的情景。在尺寸有限的畫面中,為人帶來田園世界無限寬廣的印象。這是浩一路向中國訂購高級畫材,試用各種技巧、時時挑戰新穎水墨畫的成熟期名作之一。
-
望月春江 《惜春》 1978(昭和53)年 紙本著色 180.0×252.0cm
生於西山梨郡住吉村(現為甲府市)。於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師事結城素明。1928(昭和3)年第9回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帝展)及次年第10回展中接連獲選為特選獎,瞬時揚名全國。其後擔任文部省美術展覧會(文展)、日本美術展覧會(日展)審査員,並獲頒日本藝術院賞。同時於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現為御茶水女子大學)等處任教培育後進。對山梨縣貢獻卓越,例如建立山梨美術協會等,因而於1975(昭和50)年獲表揚為山梨縣特別文化功勞者。
本作品以貼滿大畫面的金箔為背景,描繪盛開的八重櫻。在櫻花樹上有各種期間的櫻花並存。有即將綻放的蓓蕾、盛開中的鮮花等。更不可錯過的,是在盛開狀態下墜落的兩朵花。春江擅長花鳥畫,對寫生總是全力以赴、誠摯以對。畫風為傳統大和繪,尤其傾向以墨色、極彩色、以金色為重的桃山障壁畫的雄厚畫風,與琳派畫風的裝飾美。 -
米倉壽仁 《歐洲危機》 1936年 油彩・麻布 80.3×100.0cm
生於山梨縣甲府市。1935(昭和10)年於第5回獨立美術協會展初次入選,翌年遷居東京。1939(昭和14)年參與建立美術文化協會。二次大戰後,於1951(昭和26)年脫離該會,翌年以9名創立會員之一的身份成立Salon de Juin,其後持續於該會推出作品。
本作品為銀座紀伊國屋畫廊個展的出品之作。於開辦個展前,米倉曾向雜誌投稿「世界危機」新詩,讓人聯想到該年7月發起的西班牙內戰。畫面中將歐洲古地圖與破裂的頭骨意象重疊,在裂縫中噴出類似故障機械零件的物品。馬匹與持小號的手似乎象徵戰場。畫面左邊遠方繪有一個動作受限的人。這部作品讓人預感到西洋物質文明的崩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次大戰前的米倉代表作,也被視為日本超現實主義繪畫代表作之一。 -
佐藤正明 《地下鐵 No.8》 1975年 壓克力顏料・麻布 110.0×135.0cm
生於山梨縣甲府市。1970(昭和45)年訪美,就讀於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附設美術學校至1974(昭和49)年為止。1975年起開始創作「地下鐵」系列。其後風格轉型為「報攤」系列,但一貫選擇以人種、言語等象徵紐約的主題象徴。
佐藤曾為文表示,移居初期,每次乘坐地下鐵都有莫名難耐的不安。1970年代開始在人體及公車、計程車等物品上描繪圓錐。到了「地下鐵」系列,更將圓錐擴及地下鐵及車站內等空間,用以表現大都市這種生命體。在本作品中,通道上下左右開有無數洞穴,使觀賞者感到無處容身的感受,藉此傳達佐藤當時感到的不安。畫面深處的時鐘旁繪有廣告。這種加入文字的畫面設計,也沿用到其後的「報攤」系列。 -
名取春仙 《二世中村鴈治郎、紙屋治兵衛(新版舞台之姿繪)》s 1951(昭和26)年~1954(昭和29)年 木版 39.0×27.0cm
生於山梨縣櫛形町(現為南阿爾卑斯市)。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退學。一邊參與日本美術院展覧會(院展)等活動,一邊於朝日新聞社為夏目漱石『三四郎』等多部連載繪製插圖。1916(大正5)年,以《初世中村鴈治郎 紙屋治兵衛圖》參加畫博堂主辦的「劇畫展覧會」。同年由渡邊版畫展出版木版畫,廣受好評。以此為契機轉向演員繪版畫家的路線,建立了昭和時代演員繪的新時代。
二世中村鴈治郎為獲得傳統歌舞伎保存會會員第一次認定的名演員。紙屋治兵衛是近松門左衛門作品,人形淨瑠璃『心中天網島』的主角。家有妻小卻與風塵女郎小春陷入戀情,最後以殉情告終。治兵衛為避人耳目以頭巾遮住臉頰,臉上露出為違背人倫的戀情而苦的表情。表情與眼角嘴角的化妝相搭配,醞釀出別有風韻的作品。 -
萩原英雄 《石花(紅)》 1960年 木版畫 87.0×58.0cm
生於山梨縣甲府市。1938(昭和13)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科。1953(昭和28)年罹患肺結核,開始3年的療養生活,在這時期中自學版畫製作。1960(昭和35)年參展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獲得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獎。62年在瑞士盧加諾國際版畫雙年展獲得頭獎。其後在眾多國際展中得獎。長期挑戰以木版表現抽象意念,創造無數新技巧。
本作品為第2屆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得獎作品。其中使用萩原研發的兩面摺技法,將畫紙背面的深藍色滲出畫紙表面。黑色細線擴展到整個畫面的同時,紅色色調也連帶更有深度。萩原製作木版畫時,會嘗試表達出有如油彩畫的層次與畫面深度。他以獨特的意象重新掌握自然事物,藉由色彩深邃的木版畫表現這部作品。 -
深澤幸雄 《凍結步廊(白令海峽)》 1978年 銅版畫 49.5×74.5cm
生於山梨縣南巨摩郡增穗町(現為富士川町)。1949(昭和24)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金工科,其後自學銅版畫。1957(昭和32)年於日本版畫協會展獲得日本版畫協會獎。1963(昭和38)年受墨西哥國際文化振興會委託,遠赴墨西哥傳授銅版畫技法。其後開始製作大量色彩版畫。1972(昭和47)年於翡冷翠國際版畫雙年展獲得羅馬銀行獎,進入國際舞台。 深澤於70年代中期到中美洲旅遊參觀印地歐人村落,深感印地歐人與亞洲人為共通先祖蒙古利亞人的末裔,因此構思〈新大陸蒙古利亞人〉主題。本作為該主題作品的代表作,描繪於冰河時期步行穿越凍結的白令海峽,由亞洲前往新大陸的蒙古利亞人。在整個1970年代,他以壯麗的人類史為主題,創作了許多故事性豐富的作品。
-